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实验室新闻 > 正文
重点实验室方向带头人洪日昌教授新作:用多模态智能技术,为抑郁障碍早期识别提供新思路
2025-09-04

当今社会,抑郁障碍正以隐蔽而迅猛的态势,成为威胁人类心理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它不仅让千万患者陷入情绪的泥沼,承受难以言说的痛苦,更对家庭功能造成冲击,给社会医疗体系、公共卫生资源带来沉重负担。如何尽早发现抑郁障碍的“早期信号”,构建一套系统、高效、成本可控的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体系,已成为医疗界、科研界乃至全社会共同面对的紧迫课题。

在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与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,“智能化识别”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。重点实验室洪日昌教授深耕该领域多年,基于对抑郁障碍识别技术的系统性研究,撰写《抑郁障碍识别技术:模型、方法与应用》,将前沿技术与实际需求深度结合,为抑郁障碍早期识别领域献上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专著。



直击核心痛点:关注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,破解“单一模态”识别局限


对于抑郁障碍而言,预防大于治疗。但是,抑郁障碍的早期表现具有高度复杂性——它既会引发心率、睡眠节律等生理指标的细微变化,也会体现在情绪表达、语言逻辑、行为模式等心理层面的差异。这些复杂的生理、心理变化之间存在非线性映射关系,仅依靠单一模态数据(如仅监测生理信号或仅分析心理量表),往往难以全面、精准地捕捉抑郁障碍的早期特征,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。

针对这一核心痛点,本书以“构建多模态数据的精准分层分类识别方法”为核心目标,聚焦生理、心理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。通过深入研究多模态数据的特征表示方法、融合策略,以及高效的分层分类模型与动态优化算法,本书为突破“单一模态”的局限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路径,助力更全面、更准确地捕捉抑郁障碍早期信号,为后续干预治疗争取关键时间窗口。

内容架构清晰:从理论到应用的“全链条覆盖”


全书以“问题导向-技术突破-应用落地”为主线,分为六大部分,系统梳理抑郁障碍识别技术的研究进展、核心方法与实践成果,形成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:

1. 研究背景与意义:开篇立足社会需求与行业痛点,阐述抑郁障碍识别技术的重要性,为后续内容奠定现实基础,帮助读者快速理解领域价值。

2. 基于小模型的多模态识别技术:聚焦轻量级模型的设计与应用,探讨小模型在多模态数据处理中的优势与实现路径,为资源有限场景下的识别需求提供解决方案。

3. 基于提升学习与大模型的多模态识别技术:深入分析提升学习算法的优化逻辑,以及大模型在复杂多模态数据建模中的能力,展现前沿算法对识别精度的提升作用。

4.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多模态识别技术:引入图神经网络技术,挖掘多模态数据间的关联关系,为捕捉抑郁障碍生理-心理特征的内在联系提供新视角。

5. 数据采集系统与多模态数据:从“数据源头”出发,介绍抑郁障碍早期识别的数据采集方案、数据类型与预处理方法,为技术落地提供数据支撑。

6. 早期识别软件系统:聚焦实际应用,详细介绍多模态抑郁障碍识别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、功能模块与应用场景,实现“技术理论”到“实际工具”的转化。



读者价值凸显:为多领域人群提供参考借鉴


无论是深耕科研的学者,还是奋战在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士,都能从本书中获得针对性启发:

科研人员:本书系统梳理了多模态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、模型构建与算法设计,提供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、 公开资源与挑战分析,可作为开展相关研究的“理论手册”与“方向指南”。

临床医生/心理学家:通过了解智能化识别技术的应用逻辑与实践案例,可更深入地将前沿技术与临床诊断、心理评估工作结合,提升早期识别的效率与准确性,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干预方案。

心理健康领域从业者:本书对数据采集、软件系统的介绍,可为心理健康监测、预警体系的搭建提供技术参考,助力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向“主动预防”“早期干预”转型。



《抑郁障碍识别技术:模型、方法与应用》不仅是一部技术专著,更是洪日昌教授及其团队对“用科技守护心理健康”的探索与实践。它以严谨的学术逻辑、务实的技术路径,为抑郁障碍早期识别领域注入新的活力,也为构建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当智能技术遇上心理健康,当多模态识别突破传统局限,这部著作将成为连接科研与临床、技术与需求的重要桥梁,为更多人远离抑郁障碍的困扰、守护心理健康贡献力量。



情感计算与先进智能机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

2025年09月04日